台灣紅藜與藜麥比一比

我到底該吃 紅藜 或 藜麥?營養價值大解析
「台灣紅藜」(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)」屬於藜麥(Chenopodium quinoa)的一個品系,為台灣的原生種,已多年存在於屏東、台東原民的生活與慶典中,近年更因復耕紅藜,帶動許多部落傳統農作,更啟動屏東、台東地區許多友善農作的契作模式。
而紅藜的親戚-「藜麥」,原生於南美洲,有各色品系,最常見的有三個顏色:白、黑、紅,因此市面上常看見的「紅色藜麥」與「台灣紅藜」,名稱雖相近、顏色都為紅色系,卻各有不同起源與優點。 藜麥熱潮從歐美吹近亞洲,藜麥的營養與益處是什麼?現在就搞懂關於藜麥的大小事。
印加黃金:藜麥(Quinoa)
藜麥又稱作印地安麥、灰米(學名:Chenopodium quinoa),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地特有的穀類植物種子。古印加人將其稱為 Chisaya mama,有「五穀之母」之義,自古以來就是當地人相當珍事的糧食,甚至有「印加黃金」的美名。
因為含有白飯更高的膳食纖維,可提供飽足感又不會攝取過量澱粉,加上低脂、低熱量且不含膽固醇及麩質(No gluten)等優勢,對人體相當有益,讓藜麥廣為外傳,成為現今最火紅的「超級食物」之一。
產自印加的藜麥主要有三個品種:白色、紅色和黑色,其中白藜麥最普遍,而紅藜麥、黑藜麥則較罕見,價格也稍高。
白藜麥 White Quinoa 白藜麥又叫作「象牙藜」,最常見。帶有著淡淡的青草香氣。
黑藜麥 Black Quinoa
礦物質最豐富,口味上甜味較重、嚼勁明顯。外層纖維較多,烹調時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煮熟。黑藜麥比其他兩種顏色更稀少,較難購得。
紅藜麥 Red Quinoa
帶有些微堅果風味,纖維素和鐵質是三者之中最高的;煮熟後仍能維持外觀形狀,鮮豔的顏色也讓它比另外兩種美觀許多,成為多數廚師的添色法寶。
三種藜麥的營養成分其實差異不大,僅有烹飪時間、口感有些微的差異

比藜麥更健康的「台灣藜」
除了進口的藜麥,台灣其實亦有種植原生種的紅藜,正名為「台灣藜」(學名:Chenopodium formosanum),又有著「穀類紅寶石」的美名;一直以來都是原住民的傳統主食,亦經常被用來釀酒。
一般人經常會經「台灣藜」和南美洲的「紅藜」搞混,雖然兩者都是紅色的穀類(英文都是 Red Quinoa,但學名不一樣),營養成分相近,不過台灣藜其實更優質喔!台灣紅藜的膳食纖維比印加藜麥更高,含有不輸給牛肉的豐富蛋白質與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氨基酸,加上鎂、鈣、鉀等礦物質等優點;讓這一種已在原住民飲食文化中流傳許久的穀類知名度大開,近年也在屏東、台東地區推廣耕種。

台灣紅藜 v.s. 紅色藜麥 營養各有優勢
「台灣紅藜」和「紅色藜麥」最大的不同在於,完熟的「台灣紅藜」籽實雖較小、但顏色濃烈,「帶殼紅藜」更保留外殼的機能性成分,如:抗氧化的總酚、甜菜色素、SOD(超氧歧化酶)與γ-胺基丁酸機能性營養,因高營養加上機能性成分的好處,被稱為「穀物的紅寶石」。而「紅藜麥」與其他色藜麥,成長期時外殼的繽紛色彩,會在採收時褪色灰化,難以保留外殼養分,因此較少人吃過「帶殼藜麥」。
經與屏東科技大學共同研究發現,「台灣紅藜」含有較高平均比例的膳食纖維、蛋白質、鈣、鐵、維生素E與葉酸,「藜麥」則有較高的平均鋅含量。兩者都是營養優等生,不含膽固醇,具有14%的完全蛋白質、膳食纖維與人體基本必需的8種胺基酸,以及磷、硒、鉀、鋅、鍺及葉酸等重要元素,並且,兩者皆為「唯一一種單體可以滿足人類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」。

台灣原生種的紅藜含有多種營養素,價值勝過南美洲藜麥、奇亞籽、亞麻仁籽等,一般被大眾視為營養價值偏高的穀物,除了營養成分優於其他五穀雜糧,更棒的是,紅藜的脂肪與澱粉量很少,讓你在吃下健康的時候輕鬆無負擔!
